資訊中心
什么是同位素?
原子由圍繞著致密原子核的電子云組成,該原子核小 100,000 倍,由質子和中子組成。質子數(即原子序數“Z”)決定元素;例如,鍶原子核總是有 38 個質子,銣原子核總是有 37 個質子。原子核周圍有相同數量的電子以保持原子電中性,這些電子決定了元素的化學性質,使分子能夠氯化鍶,SrCl?2,由單獨的鍶和氯原子形成鍵。
同位素是具有相同質子數(即原子序數“Z”)但中子數不同的相同元素的原子,這意味著它們的質量數“A”不同。以氫氣為例。它具有三種天然存在的同位素 -?1?H、2?H 和3?H。Hydrogen-1 或氕是最常見的氫同位素,占氫原子的 99.98%,并且沒有中子。Hydrogen-2 和 Hydrogen-3 分別具有 1 個和 2 個中子,并且通常是人造的。氫還有四種額外的同位素(4?H 至7?H),它們是人造的且高度不穩定。
具有大量同位素的元素的另一個例子是鍶。雖然大多數(82.58%)鍶原子有 50 個中子,但其他原子有 44 到 52 個中子,但它們仍然是鍶,因為它們有 38 個質子。
同位素表示法
同位素有多種表示方式。最常見的是,它們由特定元素的名稱或符號指定,緊接著連字符和質量數(例如碳14或C-14)。同位素也可以用標準或“AZE”表示法定義,其中 A 是質量數,Z 是原子序數,E 是元素符號。質量數“A”用化學符號“E”左側的上標表示,而原子序數“Z”用下標表示。
然而,由于原子序數“Z”始終可以通過化學符號來確定,因此通常的做法是僅說明質量數(例如,14?C)并將其發音為“碳十四”。如果質量數后面緊跟著字母“m”(例如technetium-99m),則表示原子核處于亞穩態(即同位素最低能量基態以外的穩定狀態)。
?
同位素性質
同一元素的同位素具有幾乎相同的化學和物理性質,但它們的核性質各不相同,使得某些同位素對人類具有無價的價值,而另一些則沒有實用價值(至少目前如此)。有些被稱為“穩定”,這意味著它們的核構成不會隨著時間而改變。大多數天然存在的同位素是穩定的。如果同位素的核有可能隨時間自發變化(即放射性衰變),則該同位素具有“放射性”。在放射性衰變過程中,“母體”同位素轉變為“子體”同位素(可能是不同元素)。通常,在獲得穩定的核之前,必須完成一系列稱為“衰變鏈”的子衰變。放射性同位素衰變的速率通過原子的半衰期 (t?H?) 來衡量,它代表一半材料衰變所需的時間。每種放射性同位素都有明確的半衰期,范圍從幾分之一秒(例如215?At 為 0.1 毫秒)到數十億年(例如238?U 為 44.68 億年)。
元素可以同時具有穩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。例如,鍶有四種穩定同位素:Sr-84、Sr-86、Sr-87 和 Sr-88;和一種放射性同位素 Sr-82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Sr-82 衰變成銣-82,半衰期為 25 天,使其適合在發生器中使用,以提供銣-82,這是用于心臟成像的最方便的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劑。二十六種元素只有一種穩定元素,而錫的同位素最穩定,有十種。
據估計,大約 90 種天然存在的元素以 339 種不同的同位素形式存在,其中大約 250 種是穩定的,35 種是不穩定的(放射性),半衰期極長,長達數百萬年。人工制造了超過 3,000 種額外的放射性同位素。在自然界中,大多數元素都是由同位素混合物組成。
訪問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國家核數據中心網站,獲取交互式核素圖表,該圖表根據原子核中質子和中子的數量組織所有元素和同位素,并提供有關穩定同位素自然豐度百分比、放射性半衰期的信息同位素、主要排放物和能量(α、β、正電子、γ)等。
同位素形成和輻射類型
同位素可以通過原子核的放射性衰變(即以α粒子、β粒子、中子和光子形式發射能量)自發地(自然地)形成,也可以通過加速器或中子用帶電粒子轟擊穩定的原子核而人工形成。核反應堆。在某些情況下,會產生相同元素的新同位素。在其他情況下,一個元素在稱為“嬗變”的過程中轉換為另一個元素。
當放射性同位素自然衰變時,粒子在穿過空氣、水和人等物質時會將能量沉積(即損失)到這些物質上。阿爾法粒子能量沉積在最短的距離上,因此最容易“停止”。β 粒子需要更多的保護,而光子(伽馬射線和 X 射線)則需要更大的屏蔽。由于其高動能,中子輻射被認為對人類來說是最嚴重和最危險的,因此通常需要最有效的屏蔽。可以減慢中子速度的低原子序數材料(水、碳、鋰等)通常提供最有效的屏蔽。